釀苦瓜在客家菜色中是道名菜。是每家客家菜館的必備料理。 就如同鬍鬚張沒有滷肉飯一樣。台灣料理中,也有類似的菜色。 俗名為苦瓜封。
釀苦瓜;苦瓜封。
動名詞位置不同,用字也不同,料理方式也有差異。
台灣一般做法將苦瓜切段、去子、去囊、後填以絞肉。 絞肉調味或加料與否,家家各異;再投於鍋內,加水煮湯。 廣東客家一般做法麻煩些,原則上是將苦瓜切段,一樣去子去囊。 填以碎肉。有人說絞肉味道差多了,所以各家還是喜歡在砧上切碎。 大概像食神裡的雞姐一樣地切肉方法吧。碎肉需調味, 但加料與否家家各異。後置於鍋中,淋上適量醬油,蒸之。蒸熟後, 苦瓜苦味會減低不少,碎肉和苦瓜出蒸出的湯汁和醬油味道混合後, 苦甘適中,或許稍鹹。但極適合配飯。
要注意的是,客家常用的苦瓜小而青綠。大概十到十五公分長, 應該類似所謂的山苦瓜。味道較苦,小巧而精緻, 甚至令人覺得有極好的手感。也因此, 一盤釀苦瓜可以放上十來個苦瓜段而不嫌多。相對來說, 台灣常用的白玉苦瓜則大多了;苦味也較弱。
因為是客家菜的基本料理款,所以家家各有不同的調整和變化。 一般變化的部份多在碎肉或絞肉的處理上, 可以經由調味或加料來改善蒸煮後絞肉固結的口感。 有客家同仁分享了他們家私房做法,只需小小的加料, 但完全改變了釀苦瓜的口感和味道。
糯米。
豬肉刴碎調味後,混合上適度的糯米。糯米的量不需太多, 只要讓糯米均勻地分佈在絞肉內外。只分布在外的, 蒸出來叫應該可以叫糯米丸子;糯米放太多的, 大概口感會變成蒸粽,只是味道加上了苦瓜的甘苦味。
加入適度的糯米後效果極好。絞肉的肉質不但不澀, 還增添了滑順的口感。上上回返台後, 試做了一條加了糯米的蒸釀苦瓜。因為市場上沒找到山苦瓜, 只好用一般青苦瓜來代替。又因為一般青苦瓜還是大多了, 擔心肉及糯米蒸不熟。於是水加得近乎半鍋才大致覆過食材; 因為怕滷出一大鍋醬油湯,也臨時決定不以醬油滷製。 反而又近乎台式做法了。
我推測,大概台式做法也是因食材不同的因地制宜吧。
在蒸的過程中也挺令人掛心的,畢竟第一次掌握不到糯米的用量, 萬一蒸出苦瓜糯米飯來。 那午餐只得我一人消化一條長二十公分的巨物了。
其實食材新鮮、同時調味適宜,原則上食物的味道還挺美味的。 同時那次也碰巧掌握到適當的比例, 做出來的台式釀苦瓜味道竟也極為鮮甜。因為相對來說每段比較" 巨大"的苦瓜釀肉段,內容有菜(苦瓜段);有飯(糯米)也有肉( 絞肉)。剛好約等於一份麥當勞吉士堡大小, 或用西式排餐吃法應該也極為合適。當天午餐則由三個家人分食, 不必加飯,肉質因糯米而滑嫩,餐後還有苦瓜湯。用料適中; 苦瓜又有清火之效。是不妨推介的夏日美食。
這苦瓜畫的真好,飽滿多汁!
回覆刪除